close

  從“當頭炮”、“先手棋”到“牛鼻子”,這些等同於“重要性”的鮮活詞彙反覆出現在中國的話語體系中,它們都指向同一個內核——簡政放權。8月19日,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,決定推出進一步簡政放權新措施,持續擴大改革成效。這已經是今年以來,李克強第15次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提到或者強調簡政放權了。
  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,在各部門曬出權力清單、開展社會評議的基礎上,順應公眾期盼,有針對性地推出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新措施。會議遂部署一項重要工作,為了便利企業投資經營,再取消和下放87項“含金量”高的審批事項,其中取消68項,做到能取消的儘量取消、不下放,避免遺留尾巴。同時儘快徹底廢止非行政許可審批。
  根據公開信息,這是今年第二次推動審批權改革,也是李克強任期中的第六次。截至今年6月4日,國務院共取消下放行政審批等事項468項,加上此番的87項,共計555項,約占1700項審批權的33%,李克強用了500多天基本兌現了在任期內削減1700多項審批權三分之一的承諾,並且將日期提前了三年半。
  儘管簡政放權承諾基本兌現,但改革紅利的落實仍需努力。因此,李克強說,從過去習慣審批“畫圈圈”,到不斷自我削權,進而創新事中事後監管,這是政府職能轉變的一場“自我革命”。今後越向縱深挺進,越要啃“硬骨頭”、驅“攔路虎”。必須“痛下決心”,持續協同推進“放權”與“監管”,真正打造現代政府。
  一方面,既然是放權,就要一放到位,不留下鑽政策空子的罅隙。“強式”簡政放權是從兩個層面著手:通過徹底廢止非行政許可審批,以及曬出權力清單,“法無授權不可為”,解決了審批權增量的問題;再通過逐漸取消和下放審批事項,激活市場主體的積極性,讓他們“法無禁止即可為”,這解決了審批權存量的問題。
  當然,簡政放權並不是簡單的數學題,相比數量的承諾兌現,公眾更期待政府職能有著實質性的轉變。這就意味著政府必須從“量變”到“質變”,而這種飛躍蘊含在權力的“含金量”中。此番取消和下放的審批事項被添加了一個“含金量高”的定語,這就意味著改革絕不是走過場、“濫竽充數”。
  根據中編辦的彙報,這樣的“含金量”來自艱難的抉擇。因為隨著簡政放權持續不斷推進,剩下的任務都是極難啃的“硬骨頭”,而為了啃下這樣的骨頭,中編辦協同有關部門梳理出社會各界通過網絡等形式提出的2500多條建議,併在各部門曬出權力清單、廣泛開展社會評議的基礎上,順應公眾期盼,有針對性地取消或下放上述行政審批事項。這其中80%涉及投資、企業經營領域,不可謂含金量不高。
  另一方面,放權絕不是走到放任的對立面,“放”與“管”要巧妙結合,“管”要管好而不是管死。這種“管”並不是政府的一廂情願,而是市場主體的期盼。今年以來,李克強幾次主持召開企業座談會,專門聽取“市場主體”的聲音。在這些會議上,多位企業家向總理呼籲“不要扶持政策,只要公平”。一些外企負責人也同樣提出,希望中國政府加強監管,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。這就是“管”的真諦:不是政府要干涉市場,更非官員要與民爭利,而是要恢復市場的公平競爭秩序。
  比如一些侵犯知識產權的“山寨”產品屢禁不止,這背後就有制度和執行的問題,法治不健全、監管不到位就讓遵循規則的市場主體受損,市場呈現“劣幣驅逐良幣”的態勢。如今,簡政放權大大提升了企業的自主權,將不少前置審批事項改為後置審批,這樣“鬆綁”也可能釋放一些市場主體的不良習氣,這就要求創新事中和事後監管。
  有過下鄉插隊經歷的李克強曾經長期勞作在田間,他知道只有拔出稻田中的稗草,稻穀才能長得茂盛。這就是現代政府的目標,讓市場主體像禾苗一樣自由生長,既不能拔苗助長,也不能稗蟲瘋長。誠如李克強在會上所言:“讓市場主體真正能留得下、存得活、長得大。”(田享華)  (原標題:兌現承諾打造現代政府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mspyadr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