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北日報訊 “鄂豫邊區的選舉比近代英美還要進步,是真正的民主!”美國記者史沫特萊為何如此感慨?
  1940年1月,美國記者史沫特萊到鄂豫邊區採訪。她在京山縣大山頭、八字門一帶多次目睹邊區民選活動的盛況:候選人背後放一個碗,群眾往自己中意的人的碗里投黃豆、綠豆或蠶豆作為選票,最後按豆子的數量確定人選。選舉參與面之廣,群眾熱情度之高,她在所著的《中國的贊歌》一書中感慨:“這是比近代英美還要進步的普選,是真正的民主!”
  京山八字門,是當時鄂豫挺進縱隊(新四軍第五師的前身)的軍部和鄂豫邊區黨委機關所在地。新四軍第五師孤軍深入敵後,要站穩腳跟,必須建立自己的抗日根據地。而建立抗日民主政權,以政權的形式維護廣大人民的合法利益,組織動員全民抗戰,是根據地建設的首要任務。
  鄂豫邊區抗日民主政權建設,是在被敵分割成的幾十個“豆腐塊”中,採取不同的方式進行。共產黨能夠完全控制的地區,召開民眾大會,直接選舉鄉民代表參政議政。凡年滿18周歲的公民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,選舉方式除了投豆子外,還有在候選人背後插旗子,在候選人名字下畫圈等方式,非常生動。共產黨能夠推動工作而又在有國民黨政權的地方,大打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牌,促使國民黨政權向民主和進步的方向轉變。日本侵略軍、國民黨頑固派、共產黨三方激烈爭奪的邊緣區,通過多種方式建立起“白麵紅心”的兩面或三面政權。
  在基層政權充分發展的基礎上,邊區黨委召開軍政代表大會,按照“三三制”原則選舉出全邊區行政指揮中心——邊區行政公署。這是個由共產黨員、小資產階級進步分子、開明紳士等組成的政權,最廣泛地代表了抗日各階層的利益,得到了邊區各界人士的擁護。
  【評述】抗日民主政權使社會各階層在統一戰線旗幟下變得空前團結,鄂豫邊區根據地因此得到迅猛發展,由最初的竹溝、湯池和七里坪三個戰略支點,擴大到鄂豫皖湘贛5省邊界地區50多個縣,面積約9萬多平方公里,成為新四軍第五師生存發展,走向勝利的重要支撐。
  (撰文:劉娟)
  (原標題:鄂豫邊區 民主花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mspyadr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